时间:2025-04-29 来源:九天企信王 作者:过竹雨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基层的今天,四川省仁和乡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个地处丘陵地带的乡镇,通过搭建政务短信服务平台,将冷冰冰的技术与暖人心的服务完美融合,为新时代干群关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制度筑基:让信息传递有章可循
任何创新都需要制度护航。仁和乡建立了"五步审核"机制,从信息收集、专业核校到法律顾问把关,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在信息发布厅,墙上挂着的《政务信息发布规范》格外醒目,详细规定着信息类型、发送时段和语言规范。每周五下午,全乡干部都要参加"信息质量分析会",针对群众反馈调整服务策略。
二、精准画像:绘制群众需求图谱
筹备阶段的工作堪称现代版"走基层"。78名工作人员历时3个月,走遍全乡22个行政村,采集6100余个有效号码时同步记录每位群众的工作性质、技术专长。养殖户刘某的手机里存着防疫提醒,果树种植大户王某定期收到市场行情,外出务工群体总能提前知悉家乡招聘信息。
这种"一人一策"的信息服务背后,是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和每月调整的用户画像模型。
三、技术赋能:搭建智慧沟通桥梁
平台采用"智能分拣+人工复核"双保险机制。当工作人员输入"柑橘滞销"关键词,系统自动匹配种植户信息;输入"防汛预警",立即锁定沿河居民。更值得称道的是双向互动设计——群众回复数字1可获取政策原文,回复2可转人工咨询,回复3直接跳转办事预约入口。这种"指尖上的对话"让政务沟通变得像朋友聊天般自然。
四、实效说话:看得见的民生温度
平台运行半年间,共推送53期惠民信息,创造了多个暖心记录:暴雨预警短信让37户危房居民及时转移,就业信息促成142人返乡就业,农产品销售信息帮农户增收76万元。最让群众津津乐道的是"李大爷寻药记"——通过短信求助,乡里帮独居老人及时找到急需的慢性病药物。
这些真实故事让政务短信成为群众手机里"舍不得删的信息"。
五、持续进化:构建服务生态圈
当前,平台正在推进3.0版本升级。新增的"乡亲互助"板块,让农机具共享、技能互换等信息自由流通;"政策直播间"定期邀请专家解读三农政策;即将上线的智能应答系统,能自动识别方言语音留言。更令人期待的是与省政务平台的对接计划,未来群众可直接通过短信办理20项高频业务。
六、经验启示:温度是最好黏合剂
仁和乡的实践揭示:政务信息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当78岁的张婆婆学会用短信查养老金,当务工青年通过短信给家乡特产带货,科技便有了人性的温度。这种温度体现在凌晨不扰民的发送设置里,藏在通俗易懂的方言化表达中,更显现在每条信息末尾那句"有事您说话"的真诚承诺里。
这场"指尖上的改革"带给基层治理三大启示:一是服务精准度决定群众满意度,二是制度刚性保障服务柔性,三是技术创新必须伴随情感投入。正如乡长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发的不是短信,是牵挂;收的不是回复,是信任。"
在5G时代呼啸而来的今天,仁和乡的故事证明:真正优质的政务服务,既要有科技支撑的"面子",更要有民生为本的"里子"。当每个字符都承载着为民初心,方寸屏幕也能架起连心金桥。这种充满乡土智慧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