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暴雨预警短信未普发事件分析
背景
7月21日,北京市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一次单日降雨量,导致37位市民不幸丧生。这次暴雨事件引发了市民对暴雨预警短信未普发的质疑和谴责。
责任归属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将短信未普发事件归咎于三大电信运营商。然而,三大运营商均否认了气象局的说法,并表示他们在防灾、抗灾、救灾通信技术保障方面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
短信分发过程
一条短信经过核心网服务器、主干网、支干网,最终到达基站,再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用户手机上。运营商接收到短信后需要将这个过程反过来再走一遍。在应急短信分发时,运营商会根据短信的量来调整分发速度。
运营商的短信分发能力
根据华为技术工程师的介绍,中国移动在每个省、直辖市建立的短信中心的处理能力在1万条/秒到10万条/秒之间。以最低的1万条/秒来计算,北京移动只需要在33分钟以内就能够给每一位市民发送完预警短信。如果三大运营商共同分发短信,则时间更短。
基站与网关的容量
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表示,在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区域,基站与网关的容量是充足的。运营商的基站和网关都是冗余的,并不是短信分发的瓶颈。
短信分发的模式
短信分发可以采用小区广播的形式,这种形式速度更快,占用的宽带资源更少。小区广播已经在一些地区普遍应用,可以在特定区域内发送短信。
短信送达率和信号影响
只要基站没有停止运行,通信完整,即便某个区域的2G或3G信号差一些,也不会对短信接收造成多大影响。短信的送达率基本为100%。
应急灾备机制
这次事件的发生在于气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与运营商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应急灾备机制。运营商可以抽出部分用户进行群发,而用户收到预警短信后会进行相互传播,增加预警的覆盖范围。
公共服务短信的不足
在北京,公共服务的手机短信还没有被纳入应急机制。政府服务部门的短信并不属于应急,而是提醒与慰问,在时间上并不紧迫。公共应急短信的发布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运营商只是执行的角色。
短信费用和应急预案
群发大量短信需要支付高额费用,如果由气象局承担这个费用,不太现实,需要国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全国范围内,运营商给公共部门提供短信服务已成为常态。
未来发展
北京市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短信、电视、网络、户外与楼宇显示屏等,提高预警信息的发送速度和覆盖面。
结论
暴雨预警短信未普发事件的责任归属仍存在争议,但运营商的短信分发能力是足够的。问题可能出在应急灾备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公共服务短信未被纳入应急机制。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发送速度和覆盖面。